◎圖、文/暨南大學國企系 陳彥儒、葉宇庭
來到埔里鎮,你絕對不能錯過紙教堂!
成立於2008年9月21日的紙教堂,是一座獨特的紙管建築,一共由58根中空的巨大紙管構成,這棟全部由紙構成的建築物,讓造訪這兒的人們見識到”紙的堅固”一面。
在2005年,當時位於鷹取社區的紙教堂是神戶的信仰與救災中心,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,原本決定拆除移建至新瀉,但經新故鄉基金會的提議,最後渡海來台成為台灣與日本的地震重建交流中心,就此串連起日本(阪神大地震)與台灣(921大地震)的千里情誼。陽光和煦、綠意盎然,桃米生態村的紙教堂園區保留了濕地與水塘,種植許多原生植物,豐富的生態與景觀,讓紙教堂在四季都有不同的面貌,是當地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。
悠遊在紙教堂園區裡,目光猛然被花瓣似的美麗東西所吸引,停泊在樹上的是來享受饗宴的各種蝴蝶,這裡就是桃米。滿園紛飛的蝴蝶,這樣的美景,曾因為棲地的破壞而消失。
桃米的居民自九二一以後,開始積極復育這樣珍貴的生態資源,並進行一連串的社區營造,當新故鄉在此建園後,也隨即加入行列,參與這條復育生態之路。在園內開始推廣一個新的理念-與蝶共食。園裡隨處可見供蝴蝶食用、休憩的植物,同時這些植物我們人也能夠食用,給予蝴蝶一個適合的棲地,與他們共生共存,而非為了人類的發展去破壞自然生態。
抱持著這樣的理念一路走來,蝴蝶漸漸回到了這個地方,在每個盛夏破蛹成蝶,點綴這個社區,一步步回到蝴蝶四處紛飛的景象。這樣尊重自然生態的理念,也同時促使新故鄉著手無毒、無農藥種植,讓環境重回到最自然、最健康的狀態。
除了自然生態外,在園內亦能夠感受到多樣的人文氣息。入園後,在還未看到紙教堂主體前,映入眼簾的是為紀念921設計的白色裝置藝術-<搖晃的記憶>,還有許多風格不同的裝置藝術:彩繪毛毛蟲、祈福蛙及平安蛙…等,都是由年輕藝術家之手而生的藝術創作品。
這裡,提供了各種藝術創作家展現的平台,除了裝置藝術外,每周末都會有各種表演能夠欣賞。或許是你熟知的舞蹈團體,或不曾聽過的合唱樂團,不管是對於藝術家或是表演者,他們最期望的就是被觀眾認識、知曉,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這個園區,就免費提供了一個場域,讓他們能夠在這裡發光發熱。
午後時光不知道可以到何處走走、放鬆嗎?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紙教堂園區是個非常棒的選擇喔!
後記:2013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系主任施信佑老師,以及企專葉宇庭、陳韋尹、陳彥儒、陳巧宜等多位同學,在紙教堂陳主任的導覽與協助下,進行一場精彩的互動行程。